导入数据...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24级“卓越教师2.0”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选拔方案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系列文件精神,加强落实《四川师范大学 2020-2024 年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四川师范大学卓越人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实施方案》,学校在部分专业试点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实验班)项目,旨在培养基础厚、专业精、能力强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拔尖人才。经研究,由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举办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为推动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推进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融合的“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建设。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国际素养四大素养,造就一批地理卓越教师人才,为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实施目标

 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旨在立足我校实际,采取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充分保障的方式,重点培养教育情怀真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备创新教学、综合育人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卓越层次的中学地理教师或高素质科研后备人才。

 三、主要举措

 (一)坚持学生中心,满足学习需求。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严格采用小班化教学,稳步实施动态进出管理;创新多种学习方式,依托教学信息化改革,大力推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推进项目式、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朋辈式等学习方式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系统发展学习资源库,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或创新项目。

 (二)把握内涵提升,优化教学供给。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整合学院一流的师资、设备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整合和拓展学科专业课程,适当增开探索构建个性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内容针对性、特色性和前沿性;注重将课程内容综合化并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强化基础、通专结合”的学科基础课程,“研究设计、交叉创新”的专业核心课程各占三分之一学分的课程内容,以“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 以“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教育强化基础应用能力,以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强化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科研项目式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学术素养

 鼓励学生加入到本校和校外科研教师团队,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科研体验感。根据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成立学科专业导师团队。聘请高水平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的学术导师,在科学研究、学术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聘请责任感强、有爱心的优秀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专业导师应热心教育事业,富有创新精神,原则上由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原则,每位学生可选择一名导师,每位导师各年级最多指导5名学生。根据学生学业发展要求,导师可动态调整。同时,增加《地理学前沿与学科交叉讲座》、《专业英语》等课程,以加强学生地理学术素养,增强学生地理理论知识基础。推动教师教育师资,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研究,深化教师教育交流合作,引导参与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项目,撰写有一定价值的小论文,培养基础教育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四)强化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基本的创新技能和思维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竞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以竞赛项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团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竞赛项目研究,强化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班主任(校内)+科研导师(校内)的全员导师团队,组建“2名硕士+3-4名本科生”的团队,在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学术科研、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指导,针对性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五)实施本-硕贯通培养

 按本硕贯通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学生完成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为项目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提供支持。并逐步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衔接的“3+0.5+0.5+2”教育硕士本硕贯通培养跟岗实践项目,推进卓越师范生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改革。

 (六)设定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

 1.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实施项目实行 “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每学期末,学院组织导师团队和相关人员,根据实施方案规定的目标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重点考核其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达标情况、所具有的培养潜质和综合素质,并根据考核结果,适当调整入选学生;在保持人选总量的前提下,可选拔其他优秀学生进入本班。

 凡有下列情形者,自动淘汰出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班:

 ①所修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有不合格者;

 ②第二学年末仍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③有违规、违纪行为者。 

 2.成绩计算

 学院根据大一第一学期所修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中的必选课程),按学分数加权计算学业成绩,按学业成绩排名依次录取。学业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G为大一第一学期必修课程平均成绩,G为学生所修必修课程成绩,W为该门课程学分数。

 由外专业申请参加选拔的学生(包括降级)大一第一学期学业成绩依据教务管理系统中已记录当学期所修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中的必选课程),按上述方法进行计算。

 若学生成绩中有科目低于60分,或平均成绩低于75分,不予录取。

 3.选拔录取

 第一步,宣讲培养方案、选拔方案

 宣讲时间:2024年11月25日中午12点50分

 宣讲地点:成龙校区一教A216

 第二步,学生自愿报名

 报名时间:2025年1月8日—1月10日;届时学院将进行志愿收集,请同学们关注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官网关于报名的通知。

 第三步,2025年1月17日下午17点,工作小组按照已有成绩,根据学生报名意向,确定拔尖创新人才班(30人)学生名单,其中原地理科学专业20个名额,外专业10个名额。1月20日在学院网站公示三天。

 四、组织管理

 (一)学校成立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培养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审核实验班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协调实验班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

 (二)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立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工作小组,由院长、书记为主要负责人,教学、科研、学工各部门为组成成员,分管教学负责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术导师代表等为专家团队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和执行本学院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协调实验班运行中的日常工作。实验班由培养单位负责管理,学院选派高度责任心和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采取座谈、汇报、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实验班的运行进行跟踪管理,拟每年召开一次实验班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

 五、条件保障

 (一)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建设。专项经费由学院负责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校际交流和学科竞赛活动等。

 (二)学校图书馆、相关学院资料室、实验室等场地及设备资源,优先保证项目学生各类学习和科研实践活动的需要。

 六、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政策保障和工作激励机制。在研究生保送、奖学金、科研创新、国内外联合培养等方面为项目学生提供支持。

 (一)为实验班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申请创新基金项目、跨专业课程修读、川渝地区地理联合实习实践等给予支持。

 (二)地理科学“卓越教师2.0”班学生与本专业(不含公费师范生)在等同条件下进行奖助学金评定。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