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张果


张果.jpg



一、教师简历:

 

学   习   工   作  简  历

自何年月至何年月

在何地区何单位

职    务

1981.09-1985.07

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

本科

1985.07-1993.12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

助教

1993.12-1998.12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

讲师

1998.12-2007.12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副教授

2007.12-2019.09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教授

2001.03-2012.10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院长、书记

2012.11-2019.09

四川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四川师范大学校友工作与校地合作处

处长

2019.10----至今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二、教学情况:

1、承担的本科课程: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2、承担的研究生课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三、学术简历:

张果,教授,四川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2部,获得省部市级科研奖项8项。

四、研究成果:

(一)论文、教材及著作

1.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2013年第40卷第6期,第1作者.

2.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发展机制研究-基于四川农村人口发展模式的调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2014年第41卷第5期,第1作者.

3.“5.12”震后再生育小孩及家庭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震区调查的证据和probit模型的分析”地理研究(CSSCI),2015年第34卷第8期,第1作者.

4.“基于GeoDA-GIS的四川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第4期,第1作者.

5.“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06年第6 期,第1作者.

6.《人口地理学》(教材),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2版,ISBN :978-7-03-053431-6,主编.

7.《物业管理实务》(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ISBN:978-7-5609-3587-4,主编.

8.《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专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ISBN:978-7-03-050138-7,主编.

9.《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专著),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ISBN:978-7-03-050139-4,主编.

10.《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专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ISBN:978-7-03-050639-9,主编.

11.《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研究——以四川达川区为例》(专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1版.ISBN:978-7-03-069381-5,主编.

12.《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机制和模式研究》(专著),科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ISBN:978-7-03-072136-5,主编.

13.《四川农民工市民化》(专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ISBN:978-7-5101-0781-8,主编.

(二)科研项目

(1)“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1YJA840030),经费9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2)“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RK021),经费15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3)“基于四川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机制研究”(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2011FZ0105),经费20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4)“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9YJA840023),经费10万元,项目负责人,在研.

(5)“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SC19ZT003),经费2万元,项目负责人,在研.

(三)获奖

(1)“探索充分就业之路——成都平原农村人力资源(专著)” 获得2005年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证书编号:川社科013.

(2)“四川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获得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二等奖(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证书编号:2006-R-37-2-03-G05.

(3)“四川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策研究)获得2007年四川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集体奖).

(4)“德阳市统筹城乡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获得2009年度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德阳市人民政府),证书编号: 2009-3-037.

(5)“四川省人口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关系研究” 获得2010年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中国人口学会).

(6)“宜宾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获得2011年度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宜宾市人民政府),证书编号: 3062012R0001.

(7)“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获得2014年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证书编号 : 20140516-7-3.

(8)“四川人口发展报告”专著获得2017年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证书编号:1-004-5.

(四)核心观点

前期研究项目、论文、著作主要通过系列实证研究:

(1)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的三项机制:“农村优势人口单项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农村弱势人口艰难驱动新农村发展机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

(2)农村人口发展的三种模式:“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农村发展模式—平原模式”、“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地区农村发展模式—丘陵低山模式”、“新型城镇化一般推进地区农村发展模式—高原山地模式”。

(3)探索形成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大区域脱贫机制:“扶贫保障支撑机制”、“扶贫协同支持机制”、“扶贫识别、激励、退出三步化工作机制”、“外在力量和内生动力互动机制”。

(4)凝练总结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大区域脱贫模式:“达州市达川区丘陵山区模式”、“甘孜州理塘县高寒藏区模式”、“凉山州普格县的山地彝区模式”。

(5)构建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提出“乡村旅游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等路径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社会评价

上述研究成果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880185553

邮箱号码:274696901@qq.com